学习资料1
“ 核心素养 ”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徐 亭
摘 要:“音乐表现”是学生对抽象化音乐作品的一种直观性、形象性、具身性、可视性 的表达。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歌声、律动、图像等 进行表达。多元化的音乐表达,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量变走向质变,能有 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学习力,能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核心素养 音乐表现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音乐作 品审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立美、创美”。学生的 音乐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比如歌唱、律动、器乐的吹拉弹奏 等 。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像音乐家一样思考 ”“像作曲 家一样探究 ”“像指挥家一样表现”。通过音乐表达,学生 能在音乐中诗意地栖居、悠然地徜徉 。从某种意义上说, 音乐表达是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表达,是学生本质力量的 体现。 一、歌声表达 歌唱是学生音乐表达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的歌 声既是对音乐作品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表达,也是学 生音乐理解的一种确证与表现。在教学中,为夯实学生的 歌唱基本功,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声练习 ”“视唱练耳 ”等 技能的训练;要将自身的“弹 ”与学生的“唱 ”结合起来。只 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歌唱质量,优化学生的歌唱品质, 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体验到音乐之美。 音乐歌唱表达,不仅包括个体的歌唱表达,还包括群 体的歌唱表达。一般来说,群体的歌唱表达有齐唱和合唱 两种 。齐唱又包括同声齐唱、混声齐唱;合唱包括同声合 唱、混声合唱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歌唱兴 趣,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歌唱、善于歌唱、 乐于歌唱;要让歌声成为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的表达; 要增强学生歌唱的自信,培育学生歌唱的艺术,生成学生 | 歌唱的智慧;要加强音乐聆听教学,让学生通过聆听,一方 面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作品的形式,另一方面与视 听结合,让学生能根据相关的音乐符号、元素等解读音乐 作品。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牧歌》时, 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蒙古族的节日、蒙古族的服 饰以及蒙古族的舞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让学生对歌曲 的背景产生深度的认知与理解。动人的歌曲,让学生仿佛 置身于广袤的草原,陶醉于蒙古草原如诗如画的意境之 中,领略了蒙古族民歌悠长、舒展、辽阔、优美的风格 。这 样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了学生歌唱的愿望 。其次,引导学 生认识“第一变奏”,让学生尝试用“高声部 ”表现“主旋 律”,用“低声部 ”表现“固定旋律”。 歌唱是学生音乐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 在引导学生歌唱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歌唱经验,丰富学 生的歌唱表现,一方面采用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听觉,另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合唱意识,发展学生的歌唱技能,完善 学生的音乐表现。 二、声势律动 音乐表现是学生对音乐全方位、立体性的呈现。学生 不仅可以用自己的歌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还能用相关 的声势律动来呈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的 声势律动,能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解放与舒展”,能 |
2023年11月
将音乐作品转为学生的身体感受与认知。
音乐既是聆听的艺术,也是“动觉 ”的艺术。一方面声 势律动能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情感可视化,让音乐 的力量得到彰显;另一方面声势律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 种方式,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身体感觉与体验。在教 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听觉与“动觉 ”结合,将学生的歌 唱与“动觉 ”结合,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动觉 ”既可 以是模仿性的“动觉”,也可以是个性化的“动觉”、即兴性 的“动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喜欢让学生采用“行走 ” “跳跃 ”“拍手 ”“跺脚 ”“捻指 ”等方式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声 势律动 。这种毫无个性的律动方式,往往会让学生生厌。 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特质,采用合适的、学生喜闻 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律动。从音乐的本质来说,教师借助 声势律动能促进学生的空间意识,能深化学生对歌曲意蕴
的理解、把握与感悟。
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五指山歌》 时,针对该歌曲中多处出现的“延音记号”,笔者让学生采 用“丝巾向上抛 ”的声势律动,表现“延音记号 ”的效果。这 种创新的声势律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 调动了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节奏展 开声势律动,融入相关的步伐,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充
分领略、感受到了该乐曲的清新与优美。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借助丝巾,不仅能表现连绵的、柔 美的、舒缓的歌曲之美,还能表现欢快的、气势磅礴的歌曲 之风格。在应用丝巾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借助动作幅度的大小,去把握歌曲的强弱 。可以说,音乐
内在的美妙,必须借助声势律动来表现。
三、图像表达
图像表达是学生音乐学习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在 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旋律线 、画 音乐作品结构图来表现 。在图像表达过程中,教师要将 学生的音乐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表现成 为完整的、生命化的、可视化的表现;要融入相关的音乐
元素 ,让音乐作品成为一种表达的途径 ,这样不仅有助
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感受与
体验音乐。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纯粹地引导学生听音 符,学生就不能领略到音乐作品的意蕴。一首音乐作品包 含了音高、时值、力度等。这样一种艺术表现形态,使得音 乐与色彩、音乐与旋律线之间互相关联,如黑色代表音乐 的严肃性,红色代表音乐的热烈性,绿色代表音乐的轻快 性等。在进行音乐审美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 一些色彩来表现自己的鉴赏水平,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 的旋律、节奏、音的高低,画出旋律线。色彩能有效地表达 音乐的高低强弱,而旋律线能有效地表达音乐作品节奏的 快慢。将旋律线、图谱、色彩结合起来,就是让学生把音乐 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让
学生形成内在的音乐鉴赏“通感”。
图像表达是一种可见的视觉表达。因此,教师要将学 生的音乐表现与表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可视化表达 更生动、更丰富、更多元 。音乐表现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音 乐学习,还关系到学生对“美学 ”的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 中,教师既要像导演一样,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整体的、全 局的把握,也要像工艺师一样,对学生学习的细枝末节有 清晰的、精准的把握,通过引导学生的音乐表现,让学生更 加贴近音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从量变走
向质变,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刘滢.论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与
利用[J].北方音乐,2017,37(8):164.
[2]童波.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与利
用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3):97-99.
[3]刘晓.湖南省沅陵县小学乡土音乐教材建设初探[J].
音乐时空,2013(4):65,88.
[4]陈静.与乡土结缘:江都乡土音乐引进课堂的实践 与思考[J].儿童音乐,2011(11):60-65. ◆(作者单位:江苏省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82 2023年 11月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