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手工艺课程中的价值体现*——以蜡染工艺融入思政课程为例

作者:张佳乐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05 点击数: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以传统手工艺为主体的思政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并以蜡染教学模块为例,论述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下传承手工艺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引导其在技法实践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倡导将思政教学内容嵌入课程各个环节,科学、深入、系统地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文章认为,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要坚守以美育人的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三全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教学;工匠精神;文化担当;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00(2022)01-0181-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的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这就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很高的要求,即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了更深入地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效用,本文试图从教学专业研究实践中,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手工艺课程及思政课程中的价值体现。一、传统手工艺课程教学概述服装设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以行业、社会与企业对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准绳,以培养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综合型服装设计创新人才为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立足于本土文化,开拓创新思路,其传统手工艺课程将中华服饰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几个类别进行了分学期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深入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深刻理解其承袭价值。学校在本科阶段前期还开设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在现代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的今天,统一化的机械生产带来的单一形态无所不在,传统手工艺技术变得更为稀缺,其传承符合当下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传统手工艺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内容是扎染和蜡染工艺,在二年级的下学期授课;第二个内容是手工编结和刺绣工艺,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授课;第三个内容是丝网印,在三年级的下学期授课。这三个实践类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比较高,共9学分,172学时。这门课程为服装系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训练,并且,在这三个实践模块中,都涉及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刺绣针法的规律变化、蜡染的上蜡技巧、天然染料的萃取、丝网印的传统印制方法等,都是需要经历多次的实践才能较好掌握的手工艺技术。这 门 课 程 在 专 业 学 习 中 还 有 一 个 重 要 的 输 出 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各工艺技能的历史沿革作为学习的开场内容,介绍这门手工艺的历史、发展和相关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各个行业所带来的影响。该课程能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手工艺技术,并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课程中还有一个染色环节,在运用大工业生产的染料之外,还介绍自然染色的技法,即顺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纯天然的萃取植物汁液制作染料。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植物的染色性能,有利于今后的职业规划。二、传统手工艺课程教学与思政结合的实践案例本文选取蜡染图腾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课程案例,介绍传统手工艺课程教学与思政的具体结合。(一)育人目标及理念课程通过讲解蜡染工艺的历史和工艺技法,让学生了解任何一种工艺技术都来源于浓厚民族文化的沉淀,以及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风格。蜡染的图腾文化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它是少数民族悠久历史的沉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大体系下的支系延伸。实践中让学生从本专业特点出发,熟悉蜡染的工艺技法,了解民间工艺技术的质朴无华,在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温手作之美,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精耕细作”的文化,进而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以及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设计实践,能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为今后的创新提供必要养分,从而达到以传承为目的、以创新为导向,再现祖国瑰丽的传统文化。(二)案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与影响,在广博的地域文化中呈现出来的不同形态表现、特征;传统工艺技法的实训,让学生了解技法要领,体验工匠精神。教学的难点是传统工艺技法的掌握与熟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地设计运用。(三)案例内容由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民族习惯的不同,不同地区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图腾文化,如苗族蜡染的图腾纹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也记载了苗族的传统文化。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共通之处,都有表示吉祥的纹样——龙纹、蝴蝶纹、凤鸟纹、鱼纹,也有经典中华回纹,还有与中华古典哲学思想“天人合一”[3]有异曲同工之处的窝妥纹。在蜡染模块中,课程要介绍典型蜡染图腾纹样,讲授蜡染的图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其中,用蜡的技巧是蜡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学习和训练画蜡的操作,深切体会了什么是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实践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会增加挫败的机会,真正感受匠人制作的不易。“追求卓越”是铸造伟大匠人的原动力,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需要更多的大国匠人担当起相关使命。(四)传统手工艺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中选择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手工艺技术——刺绣、编结、扎染、蜡染等,能从两个方向承载思政课程的内容。一是建立文化自信。如课程中通过截取历史沿革中窝妥纹的形态特征,讲授窝妥纹的特征和服饰图案的运用规律,通过质朴无华的图形排列诠释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结合化生万物”的思想,并以此感受地域文化差异殊途同归地汇入厚重的传统色彩主流。二是弘扬工匠精神。如让学生通过蜡染工艺的实践教学,体验蜡染工艺技巧。课程在传授工艺技术特征和技巧的同时,强调工匠精神是既需要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也需要拥有开拓与创新的探索精神,并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技法,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变化进行开放性创作。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在国家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工程、振兴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大环境下,努力开启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在传承中寻找广博的未来方向。

2.课程体系建设该课程将中华服饰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几种手工艺类别进行了分学期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接触传统文化。而且传统手工艺技法训练为后面的产品设计课、礼服设计课、毕业设计课奠定了基础,并在现代设计审美的驱动下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设计时尚潮流,培养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体系中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教书育人需要技巧,同时更需要精神内核。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进程将传统文化分阶段进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各个学期有重复、有更新。“重复”是传统文化的再次体现,“更新”是不同工艺类别的变化学习,二者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使其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独特创作风格,在新时代呈现传统文化的新风貌。教学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既然是实践类课程,实操在课时上占比很大,在传授工艺技能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失败案例。通过讲评让学生知晓技术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正,让学生体验工艺技术是需要千锤百炼的,让学生真正领悟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此外,结合艺术采风课程,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典型文化地域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理解各个手工艺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文化共性与细小差异,参观各个专项博物馆,博览众多优秀作品,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同时积累必要的素材。(五)案例特色1.蜡染的图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服装系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将服饰蜡染图腾文化作为切入点,讲授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形成的规律,及其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背景下的自我发展。其中,以苗族图腾文化为例讲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古典文化的关系。课堂上以苗族蜡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图案——龙纹、凤鸟纹、蝴蝶纹、窝妥纹等为例,以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追寻“天人一物,内外一理的”的世界观。其影响了中国的整个文化体系,值得探索和挖掘。2.蜡染工艺实践与工匠精神的铸造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服装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蜡染案例是传统手工艺的第一门课,与专业特点联系紧密,学生通过熟悉蜡与面料的属性差异,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关工具的运用方法,并进行染色,最终创作出完整的蜡染作品。其中,工艺环节各有各的技法要领,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才能从不同的失败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核。只有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只有追求卓越作品才能不留遗憾。手艺的娴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品质的追求。这种精神不仅能指导手工艺课程,在其他的科目类别中依然适用。(六)学生教学反馈毕业生A:“这是一门非常有特色的实践类课程,我们都对动手实践的课程兴趣很高涨,在一定的绘画基础上,运用新的绘画工具(蜡刀)获得不一样的绘画体验。虽然第一次接触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出现,但我们在课程的进行中逐渐理解了工匠技艺的历练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我们一开始对技艺方面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了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时间越久,越有学习的动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觉得自己需要了解的东西更多,也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毕业生B:“我们所学的传统手工艺,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学习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在学完了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后,我们又有了一次去贵州采风的机会,对苗族的本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从自然中萃取染料、如何养护、如何让染出的颜色更加明艳等。毕业后,我再次去了贵州,贵州各地的青山绿水、森林覆盖、植物多样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完整保存,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通过课程,我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和我的同学更加体会到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贵之处。这一切,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它将带我进入全新的创作空间,继续推动我前行。”毕业生C:“服装系开设的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技术有了崭新的认知,对我国瑰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国学,在耳熟能详的工艺类别中,我们依然会为民间工艺大师的精湛技艺所震撼。如今,国学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人们会为穿着汉服而自豪,更能理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的领导人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参与会晤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我希望能通过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之路上走得更高、更远,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大国复兴建设的潮流中贡献一己之力。”(七)教学特色与创新特色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提出的“文化自信”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而传统手工艺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这门课程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强调时代价值与观念启迪,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和更加强大的驱动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教学应创新性地结合思政课程的内容,解读中华传统哲学精神的影响下文化特征和一脉相承的文化共性,在传承过程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严谨、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在学生身上延续并发挥效用。三、传统手工艺教学与思政结合的价值效果及体会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建设的融会贯通,首先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贯通,掌握其内涵与外延,然后才能引领思政教学开展。学生的优秀的专业素质或精神都是在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中培养的。其次,推动教师价值观的自我审视和正确发展。正确的三观才能引导师生的基本观念一致,才能沟通引导,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正所谓“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4]。制作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素质均具有深刻启示和引领;同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继续深造也具有推动性作用。思政课程是课程内容的深度思考与价值延伸。不学习传统,不懂得传统,不了解传统于何处来,就无法体会将它引向何处去。而不深入研究传统,就无法在原有的精髓基础上去创新、发扬和光大。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结语传统文化是一种养分,能让学生更为热爱中华伟大文明繁衍出来的精湛的传统工艺,能使他们更愿意去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传统文化的积淀,“始于衣裳,达于博远”。历史文化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瑰丽的传统文化,提升专业学习的热情,还能在技艺学习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深入体会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柔克刚”“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为”这些辩证的思想,让人们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解决困惑,这就是传承的价值所在。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28.[2]《习 近 平 总 书 记 系 列 重 要 讲 话 读 本》之 :绿 水 青 山 就 是 金 山 银山[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11/c40531-25267092.html,2014-7-11.[3]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冯梦龙.东周列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