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江 苏 省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家校社
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JSTY14167
课题类别: 重 点
课题主持人: 刘 冰
工作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填表日期: 2022年4月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一、已有研究述评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广泛共识和协调行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当前,主要采取学校教育为主、学生家庭教育为辅的合作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由于该合作模式已经由来已久,严重受限于以往的教育观念及思想,导致其无法满足新时期家校合作发展要求。最终带来的是家校问题并不难很好的解决。家校共同追求的孩子的全面发展也有所限制。 此前的较多的研究,大都是针对家校共育为主,此课题创新地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上,加入了社会教育,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为抓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理论依据 家校社共育是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他认为社会即学校是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本课题正是对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开展的现实研究。 同时本课题也参考了协同学理论的思考。1976年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协同学导论》中系统论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亚系统,教育系统内部又有许多子系统,从宏观上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从微观上看,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等。只有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协调,教育才能实现其特有功能。协同性是系统的普遍性,若没有协同性,教育系统在干扰下就会瓦解,其结果和层次就会受到破坏,功能就会随之消失或大大削弱。家校社协同是实现教育系统功能的手段之一,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协同效应。 |
二、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含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价值与主要观点等。
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 生活教育: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广泛共识和协调行动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 创新实践研究: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瓶颈。协同理论认为,当外来能量或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作用,并发挥出1+1+1>3的协同效应。 我们把家校社协同看作一个协同系统,家庭、学校、社会是组成这一系统的子系统,而政府是独立于协同系统的外部控制参量,在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初始,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基于此,本课题创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为实现育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协作,形成同生共长、协同育人的高效有序运作机制。本质上,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特征在于以“全面育人”为价值旨归、以“主体协同”为基本要义、以“机制健全”为工作重心。 对课题研究价值的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教育效果的论述中提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一样倒塌下来。”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个性特点、行为养成、学习习惯等方面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第一粒扣子。”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教育,是一种系统、科学、普适、阶段性的教育形式,而家庭教育则更具针对性和连续性。两种教育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成为保障我国“停课不停学”学习发展成效的重要力量。为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学校、家庭、 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的确立 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三者纵贯每个人从小到大、到老的一生,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链环。“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相互结合、密切衔接。本课题以着重研究的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就是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出发,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凝聚更大共识,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上探索更好方式,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各方面汇集更大合力,为把一代代青少年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共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和良好文明风尚。 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 本课题旨在探索创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为实现育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协作,形成同生共长、协同育人的高效有序运作机制。 子课题一:家校社协同育人“团队”、“阵地”建设 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学校的家长在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方面都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如何有效创设家庭学习环境”“生活与习惯培育”“文明礼仪习惯培养”“如何增进家庭亲子互动情感”等多方面的指导。上述需求如果仅依靠学校的专任教师辅导,在专业性、实践性等方面都显得单薄无力。如何协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建设家长专业团队,社会教育阵地,也成为了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 子课题二:家校社协同全过程育人行动策略研究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孩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何在不同低中高年级,家校社及时给予相适应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面一年级初入校园的新生,如何进行新生适应性协同育人,面对即将步入初中的六年级毕业生,如何进行小升初适应性协同育人这也都是需要子课题二解决的。 子课题三:家校社协同立体全方位育人行动策略研究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家校社三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在各自善长的方面肩负起教育责任。家校社如何协同立体全方位育人,这是子课题三需要解决的。 |
四、研究计划
含研究阶段、研究任务、责任分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等。
本课题将在前期充分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的调查,结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理论专著和实践成果的集中学习,理清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和盲点,组织课题组成员梳理发现学校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现有基础和实施路径,深入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力求通过研究打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闭环,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中进行有效落实,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 本课题的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全面深入实施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准备阶段(2021年9月~12月): 围绕研究主题,搜集当前国内外与生活教育、协同育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构想课题研究的方案,并邀请区、市、省教科研部门课题研究与管理的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指导,在此基础上撰写课题申报评审书;成立课题组,召开培训活动,启动课题的全员培训。课题组就该课题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有什么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负责人:刘冰、王晓轩 拟完成成果:课题研究方案 全面深入实施阶段(2022年1月~2023年6月): 根据主课题方案及子课题计划,集中精力,全面展开新时代德育视角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研究,一方面借鉴理论和已有经验,演绎到课题研究行为中去;一方面根据研究实际效应,补充经验欠缺,修正理论误差,调整预期方案,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行为,充实理论内涵。该阶段期间,利用家庭教育等专业团队师资,对家长进行培训;与社会团体共建学生培养基地。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了解其需求,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研究相适应的育人机制。同时建立课题研究的网络管理平台,按照相关要求设置相应栏目,定期上传课题活动资料与研究成果,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化管理,实实在在地真研究。 负责人:王冬梅、蔡楠楠 拟完成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总结阶段(2023年7月~12月): 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文字,为课题的全面总结做好准备。补充、收集、整理各类实验资料。撰写课题论文,总结经验成果,递交专家鉴定。 负责人:谢异洁、乔玥 拟完成成果:结题报告、学生发展成绩、课题研究论文集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姓名工作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课题组中的分工王冬梅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高级教师班级管理资料整理崔婷婷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一级教师德育管理活动实践王晓轩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二级教师班级管理资料整理蔡楠楠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一级教师家庭教育活动实践谢异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一级教师班级管理资料整理沈梦兰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二级教师家庭教育活动实践查癸森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一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胡润泽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一级教师德育管理活动实践乔 玥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二级教师班级管理活动实践
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完成时间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12023.12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刘 冰22023.11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研究论文集王晓轩32023.10课题研究相关经验范式文字影像资料胡润泽42023.11学校、学生、家庭发展成果证书、奖状崔婷婷
申报、立项以来开展的工作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在课题申报以来,本课题组就组织核心成员开展了相关理论学习,主要阅读了专著《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论》《协同育人论》等,为课题开展研究做好理论奠基储备。 2.召开课题组成员开题筹备会 本课题组还定期组织核心成员召开了开题筹备会,规划课题研究的项目设计和进度,为课题立项开题做好各项准备。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