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1.实现兴趣培养。
通过数学实验课程的方式能够提升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在“ 玩”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数学规律,形成理性认知,同时也能够在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彼此之间的互助合作。除了培养学生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方面的意识。
2.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演示实验教学为主 , 学生主要出在被动位置观看教师或学生实验。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渴望亲自动手尝试 , 进一步探索实验的问题,并实现自主探索。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使学生能够亲手进行操作练习,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 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并对所探究问题深刻记忆。
3.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 , 注重对学生创造力与创新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开展实验教学至关重要,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实验操作会过分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但实际上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对问题的思考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在主观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这个过程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易加学院实施背景下,学生通过自学知识,在课堂上利用分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数学获得进行知识的应用,或者在课前就进行数学获得进行知识的探索等,都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此,数学课程已历经三个层次的转型升级,即:从侧重知识教育到转向能力教育再到关注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课程教学为载体,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它是数学的教与学过程应当特别关注的基本素养。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学适度打破学科壁垒,超越学科知识,使数学内容置于现实生活的情境脉络中,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融为一体。数学实验创造了一种探索性、实验性的学习环境,创设了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理性精神,因而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的、有益的途径。
2.基于“易加学院平台”实施背景。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学习平台逐渐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和课堂的有效延伸,园区教育局开发应用的“易加学院”平台,在教智融合背景下,给了教师和学生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渠道。
本人有幸加入试点教师的队伍,在试点期间,在易加平台的使用中,不断探索尝试各项功能的使用,力求将每项功能用好。从同步备课到课堂授课,一步步打造精品课例。学生作业的布置,弥补了课堂上个性辅导的缺失,实现了提优补差的功效。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更好地总结反思。阶段练习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积极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和分享,发起评课,参与教学研讨。本校也在积极实施“易加学院”平台的实践研究,利用网络平台,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做数学”的体验,为“做数学”实践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基于小学生“做数学”的研究现状。
学生缺少体验发现问题、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没有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真正尝试“做数学”,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缺乏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只有进行数学课堂知识之外的拓展和深化,让学生在“做数学”理念的影响下,更好的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执行情况及主要活动。
(一) 加强了教育理论学习。
课题组从期刊、网站选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章上传课题研究网站主页,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理论学习,注重提升成员的理论素养与研究水平。(理论截图)
(二)建立了严密的研究组织和活动制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进行,在校长室、教科室领导、监督,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具体开展实施,做到分层管理,责任落实,合力作为。课题小组所有成员定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期初有计划的协商、期末有研究的小结和思考,通过课题研究组,确保课题开展的有序和深入,确保正常的研究和商议。(研讨图片)
(三)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近一年来,课题组在校长室领导下、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围绕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
1、易加前学,从“做数学”中增强自主性
根据教材内容,借助“易加学院”平台这一载体,帮助学生提前进行数学课堂知识的了解和前学。通过平台的信息化分析,老师也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
例如在《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时,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基于这样的学情,在易加学院平台前学中设计了几道前测题。
第一题 | 不吻合 | 不完整 | 正确 | |
学生人数 | 35 | 4 | 49 | |
第二题 | A | B | C | D |
9人 | 69 人 | 3人 | 7人 |
根据平台快速反馈前测数据,发现学生存在表述不规范、表示不准确、举一不反三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学生“描一周边线”的动手“做数学”引入,强调“沿着边线”和“完整的一周”,明确了“一周边线”的含义。
还比如在《数字与信息》这一课的前学环节中,首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数字编码表示的信息,上传在易加学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字编码;接着让学生了解自己和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且通过微课自学身份证编码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和父母身份证号码上的不同信息,在区分中明白为什么这两个编码会不同,初步理解身份证上的数字对应着不同的信息,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利用“易加前学”,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意愿,又驱动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了解编码的特点。
2、易加共学,从“做数学”中增强体验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少,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本课题在课堂实验课例的探索与实践中,在课堂上设计动手“做数学”环节,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本质,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课例1:《新能源汽车》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信息比对,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和不足。通过信息化搜索,平板动手操作,运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计算、分类来解决选车中的实际问题,并知道物品选购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在课堂中感受数学和科技的魅力,渗透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
课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通过“平行四边形游园会”这一“动手做”活动,让学生自选材料,自己动手创作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起走进“钉子板乐园,火柴棒乐园,三角尺乐园”,营造数学课堂氛围。并通过比较平行四边形上下两边的长度,改变左右两边的长度等活动,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课例3:《球的反弹高度》
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侧重于通过“动手做”,如何科学、合理地去验证及解决问题。教师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如何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因素来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主动提出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而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经过这样一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便能依葫芦画瓢,自己制定实施,探索验证,从而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最终目标。
3、易加延学,从“做数学”中增强实践性
利用“易加学院”平台,进行课后“动手做”的延伸,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系统完整地学生素养提升体系。基于本课题的研究发展,课题组成员结合双减与新课标的最新理念,将“动手做”数学融入学生的课后实践中。
(1)个性化数学“动手做”的作业。(创新作业、实践性作业)
个性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各年级个性化作业,给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2)跨学科数学讲师活动。(数学小讲师)
课题组成员坚持开展学生的数学演讲活动,低年级以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绘本阅读等为主,中高年级以思考题的讲解为主,每位学生都积极准备,兴趣浓厚,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疫情期间,通过“易加学院”学堂活动的发布,采用视频上传的形式,提高效率。
(3)趣味性数学特色论文研究。(数学小论文)
课题组成员鼓励学生利用教材的“动手做”环节,结合身边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通过“易加学院”学习圈功能,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发展。
(4)结构化数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
我们积极推进学生思维导图的训练与普及,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性、联系性的数学思维,利用平台“学堂活动”的发布,鼓励学生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自己梳理、归纳总结知识,这样的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点赞。
四、课题研究成果。
1.论文发表
序号 | 题目 | 杂志 | 时间 | 作者 |
1 | 《“做数学”视域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 《新时代教育》 | 2022.12 | 戴园 |
2 | 《提高小学生“做数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 《学子》 | 2022.7 | 洪磊 |
3 | 《小学数学跨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的实现路径》 | 《启迪》 | 2023.3 | 洪磊 |
4 | 《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实现自主学习增效》 | 《教育考试与评价》 | 2022.9 | 陈扬帆 |
5 | 《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初探》 | 《数学教学通讯》 | 2022.8 | 刘如鹤 |
6 | 《创设教学“真情境” 走向数学“真学习”》 | 《数学教学通讯》 | 2022.9 | 张晓晓 |
7 | 《“生本化”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 | 《启迪与智慧》 | 2021.10 | 张晓晓 |
8 |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法的运用》 | 《天津教育》 | 2021.11 | 倪禹 |
9 | 《“双减”政策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 《教育界》 | 2022.11 | 倪禹 |
2.获奖论文、设计。
序号 | 题目 | 组织单位 | 等第 | 时间 | 作者 |
1 | 《数字与信息》教学案例 | 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 一等奖 | 2022.5 | 戴园 |
2 | 《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二等奖 | 2022.3 | 陈扬帆 |
3 | 《谁偷走了老师的微笑》 | 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 | 三等奖 | 2022.4 | 陈扬帆 |
4 | 《算24点》教学案例 | 苏州市教育学会 | 三等奖 | 2022.5 | 陈扬帆 |
3.竞赛课、公开课。
序号 | 题目 | 组织单位 | 等第 | 时间 | 执教 |
1 | 《认识平行四边形》》 | 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 一等奖 | 2022.5 | 张晓晓 |
2 | 《认识周长》 | 工业园区教育督导室 | 好评! | 2022.12 | 戴园 |
3 | 《认识周长》 | 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 好评! | 2022.11 | 戴园 |
5 | 《24时记时法》 | 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 一等奖 | 2021.11 | 戴园 |
5 | 《球的反弹高度》 | 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 好评! | 2021.11 | 刘如鹤 |
6 | 《观察物体》 |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学会 | 好评! | 2021.11 | 洪磊 |
五、下阶段展望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也对今后的后续研究产生了诸多思考:
1、拓宽“易加学院”平台的应用。
梳理和“做数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将“做数学”环节添加到同步备课教学中,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开发“学院学堂”的功能,组织“发现数学”活动,录制“数学实验”视频,撰写“数学文化”论文,参与“数学实践”,发布“学院活动”。
2、灵活“做数学”内容的开发 。
“做数学”内容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构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开发环节之中,让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与教师交流探讨。教师不限制学生的奇思妙想,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记录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协作,协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细节,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探索“做数学”课程评价体系。
利用“易加学院”平台上,课堂小组、个人点赞,学习圈互动点赞,课堂答题实时反馈等。结合2022版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面世,以及“易加分析”平台的应用,课题组成员也将不断深入钻研相关课程评价的新理念新样态,进一步探索完善“做数学”课程的全新评价体系。
4、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首先要把握每一个任务的时间节点,在任务完成之前进行组内讨论研究,任务完成之后进行组内总结分享。通过对每个任务的分析总结,及时改进研究重点。其次,及时上传研究过程资料,督促撰写相关文章。在下半部分研究中做到精准实施,及时记录与反思研究过程。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