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下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

数字化赋能下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活动记录1

作者:陈柏良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16 点击数:

数字化赋能下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活动记录1

为深化《音乐课程标准》理念落地,探索数字化工具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路径,课题组开展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核心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聚焦两节数字化课堂展示课例——陈柏良老师执教的《小黄鹂鸟》与胡润泽老师执教的《杜鹃圆舞曲》,同步结合黄老师《小鼓响咚咚》常规课堂评析,围绕"审美感知、知识技能、数字赋能、评价反馈"四维目标展开深度研讨。

、活动过程与核心议题

(一)数字化课堂展示: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

1. 陈柏良《小黄鹂鸟》课堂观察

1. 前学环节:利用"易加平台"发布蒙古族长调文化微课,学生通过AR技术模拟草原场景,完成音乐文化背景的自主探究。

2. 课中实践:将陶笛与AI智能评分系统连接,学生演奏实时生成音准波形图,系统即时反馈节奏、音高偏差,教师针对性指导二声部合唱。

3. 评价创新:通过平台生成"文化理解-技能掌握-创意表达"三维雷达图,量化呈现学生个体成长轨迹。

2. 胡润泽《杜鹃圆舞曲》课堂观察

1. 前学环节:借助AI音乐生成器,学生自主创作"杜鹃啼叫"旋律片段并上传平台,形成班级旋律库。

2. 课中实践:运用智能钢琴教学系统,将圆舞曲节奏型转化为体感游戏,学生通过肢体动作控制音符流动,在游戏中完成三拍子强弱规律感知。

3. 评价创新:采用"过程性数据+同伴互评"模式,平台自动记录小组合奏配合度,生成协作能力分析报告。

二、教研组专题研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共识

1. 评价标准重构

1. 确立"双核驱动"评价框架:以审美感知为前提,以音乐素养(识谱能力、节奏把握、情感表达)为核心,避免技术滥用弱化学科本质。

2. 提出"三看"评价法:一看数字工具是否解决教学痛点(如AI音准矫正突破传统示范局限);二看技术是否促进深度学习(如AR文化体验引发创作动机);三看数据是否支撑个性反馈(如雷达图实现差异化指导)。

2. 教材处理原则

1. 强调"动态重组"理念:在尊重教材单元目标基础上,教师可基于学情数字化画像(如平台预学数据),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将《小黄鹂鸟》长调技巧学习前置)。

2. 倡导"1+X"资源拓展:以教材曲目为基点,通过AI推荐系统引入同类风格作品(如蒙古族其他民歌),构建主题式学习网络。

三、课堂实例评析:传统课堂与数字赋能的融合探索

(一)黄老师《小鼓响咚咚》课堂观察

1. 教学亮点

1. 能力培养梯度:从"认识小鼓结构"到"四分音符节奏型创编",设计分层任务卡,学生自主选择挑战难度。

2. 积累巩固策略:采用"接力式视唱"(小组轮唱+即时录音回放)、"身体打击乐"(用拍手/跺脚模拟鼓点)等多元形式强化技能。

2. 评课焦点

1. 评价维度争议:部分教师提出应增加"课堂生成性"指标,如学生即兴改编环节的表现需纳入过程性评价。

2. 技术融合建议:可引入智能节拍器辅助个体练习,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全班节奏稳定性,为教师提供精准指导依据。

四、结论与行动方向

1. 成果凝练

1. 形成"前学-课中-延展"数字化教学模型:前学重文化浸润(AR/微课),课中强技能内化(AI/体感),延展促创意表达(生成式AI)。

2. 开发"四维评价量表":涵盖文化理解(20%)、技能达标(30%)、创意表现(30%)、数字素养(20%),实现定量与定性结合。

2. 改进方向

1. 构建"校本数字资源库":整合两节示范课的技术应用案例,形成可复制的AI+音乐教学方案。

2. 深化"教-学-评"数据联动:探索将平台学习数据纳入学生音乐素养档案,为个性化教学提供长期追踪支持。

活动记录人高晓楠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