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社协同育人
浅谈家校社协同育人
“平凡造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人才观。人才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的事,需要全方位参与。然而,在调查后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完成家长的任务了,这也是造成目前学校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包括多个方面,民族认同、公民道德,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科学知识、人文素养,多元文化、审美情趣,生涯规划、职业体验,健身习惯、心理调适,批判思维、创智谋略,创作实践、制作技能。而科学知识只是育人的一个方面。新时期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和捍卫每个孩子的差异和自由,保护和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要做到追求生命群体和学校群体的品质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幸福每一个家庭,造福全社会。所以要追求学校办学要素关系和各主体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品质发展,开放学习空间,追求多元办学主体和合作共赢、品质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擅长井感兴趣的领域都能得到培养和鼓励,就需要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延展学校育人方位:自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要回归学校,让学校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主阵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造多元培育机制,首先是课堂的高效,课堂的高效要求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学习,老师要构建“师生、生生”有效合作课堂,教育效果的滞后性要求教育必须具有教育的前瞻性,高效课堂的现实要求不会停留在课堂,它需要的课堂不一定都在教室,工厂、商店、博物馆、科研院等可以成为教室,工人、销售员、讲解员、科研人员都可以成为教师:教研也不会停留在教师们之间的互相补充和学科的融合,他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学生的介入,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介入,甚至各行各业的家长参与。在讲授课程时也可以让不同类型的人员参与。把这种综合教研、综合人员叫做综合性学习,〈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一些国家的学校进行了尝试,其次,学校的良好学习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科学的育人理念、优美的育人环境,文明有序的学校秩序都在为学校育人助力
2、家庭应承担其育人功能:家长应摒弃单纯追求成绩的思想,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育人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道德的培养。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品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家族的传承、家风的延续,家庭教育无可替代,所以,父母要知道用什么去影响孩子。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永远不换的、永远不下课的班主任,父母不成长,孩子就会在物质上依赖你,精神上抛弃你。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只有家长积极学习,不断进步,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榜样。希望各位家长一定要和学校、老师同心协力,携起手来共同培养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一定会使我们的孩子学好知识,学会做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也成为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自豪和骄傲!
三、全面把握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的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没有制度化学校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在时空上是天然有机体,所以学校教育不是个人成长过程的全部。只有面对社会。才能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青少年现代学校教育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也迫切需要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社会要求青少年扩大社会交往,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广泛培养其更多才能,因此,社会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为社会教育的广泛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当今世界,社会教育己普遍获得了蓬勃发展,社会发展趋势日益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教育还会获得更大发展,显现出更新的活力。
四、家校社的有机结合,应重点完善三项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建立学校主导的联席共议机制,制定协同育人推进计划。二是建立社会资源的集聚共享机制,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努力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开展多元社会体验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专业队伍的联智共育机制,做好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那么,如何能做到三方协同育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分析,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党的领导;,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落实;要健全工作制度,强化制度保障。明确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
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这也是健全评价机制,强化职责落实的重要举措,
3、当每一个学生在知识的扩展性、参与的有趣性、问题的开放性与受到尊重与认可的学习过程中时,当良好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在孩子心中种下种子并扎根时,当家国情怀筑牢在心间时,家校社协同育人才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