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爱满天下”展开家校合作的问卷调查及策略分析
基于“爱满天下”展开家校合作的问卷调查及策略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罗畅 215000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感情也容易消融。”“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我们的教育,而“双减政策”的落地,也影响了我们的教育,“双减”政策是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的建立和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以巩固,家庭教育不可缺位的地位得以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主要趋势。如何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育人共同体建设,更快更好地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笔者设定了调查问卷,展开实践、研究与总结。
关键词:爱满天下;家校合作;课程创新;策略分析
一、基于问题实际 合理设定问卷
本次问卷的出发点是以实际为基准,展开调查,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家校合作发生了哪些改变。教师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开展“爱的教育”,从而形成更高效的家校合作的教育方法或教育模式。本次调查的主题是《“双减"政策后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发展的调查研究》,主要了解“双减”政策后,孩子的学习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家长对现在的状况持什么样的态度?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家校共育促发展在“双减”政策实施后有没有达到更好效果?您对双减”政策后的家校沟通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问题共设置了20项,其中第一类是基础信息问题设定,如:您孩子的年级、您在家中的角色;第二类是“双减”知识了解的问题设定,如:您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您是如何了解“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出台前,您家中孩子的学业负担是否沉重;第三类问题基于“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对比,如:政策出来前,您家中孩子每日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孩子学校的作业发生了什么改变、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否更加轻松欢乐、在“双减”出台后,您与家中孩子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四类问题是基于学校开展“双减”后家庭的变化,如:您认为,现有的学校教育可以满足孩子教育方面的需要、您认为作业量对孩子成绩有影响、您认为作业量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您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情况、您家中的孩子是否参加了文化课培训、如果学校在完成每日教学任务后免费开设美术、书法、舞蹈等非学科类培训,您是否愿意取消孩子目前的课外培训安排;第五类则是基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及期望设定的问题,如:您认为“双减”政策符合改善您家中孩子受教育状况的期望吗、“双减”政策后您和老师的沟通方式、“双减”政策实行后,您主动和老师的交流频率有没有变化、“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最后则是一题开放题,请家长分享“双减”政策后的家校沟通达到的效果有什么期待和忧虑。
二、设定家长人群 精准分析数据
1、基础信息掌握准确
笔者作为小学老师,为了更好的分析研究,被调查者基本是小学生的家长,此次填写问卷的多为学生父母。父母占比为98.78%,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即便是问卷也认真对待。
2、“双减”知识摸底
对于教师来说,“双减”政策已经成为近两年的火热话题,而家长对“双减”了解程度如何也决定了家校合作的深度。其中非常了解的占比为54.88%,一般了解程度也占比42.07%。通过此数据,可以知道家长对新政策的关注度很高。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宣传的途径让家长了解到“双减”政策的比例很高,达到51.22%,家长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占比为45.73%。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好事情,也能够看出学校的积极响应,带领家长站在政策的前线。
3、“双减”政策实施前后对比
“双减”政策让学校做出了很多改变,家长也因此有了变化。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对于孩子的学业负担是否沉重一话题,75.61%认为政策前不沉重。政策出来前,孩子每日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多为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其中这类学生占比68.9%;只有4.27%的学生能够高效地在半小时以内完成;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有26.83%学生。
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孩子学校的作业发生了一些改变,其中既有书面作业也有实践作业的占比高达69.51%。在“双减”政策出台后,67.6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更加轻松欢乐。在“双减”出台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37.8%的家长认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变的更亲密,58.54%的家长觉得没有变化,也有3.66%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变的更恶劣。
4、学校开展“双减”后家庭的变化
针对现有的学校教育可以满足孩子教育方面的需要问题,39.02%的家庭认为学校的教育大部分可以满足孩子教育需求;31.71%家庭认为基本可以满足,但需要一点的课外辅导;20.12%的家庭认为学校教育完全可以满足学生需求;9.15%的家庭认为不太能满足,需要较多的课外辅导;没有任何一个家庭认为学校的教育完全不能满足,需要大量的课外辅导。
“双减”其中减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所以设定了家长认为作业量对孩子成绩是否有影响的问题。51.22%的家长认为作业量对孩子的成绩有比较大的影响;24.39%的家长认为作业量对孩子的成绩的影响一般;11.59%的家长认为作业量对孩子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接着上一问题佳肴设定作业量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一问。84.76%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量适中,对成绩提高越有帮助;8.5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作业量越多,成绩提高越大;6.71%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和作业量无关。我们还要了解在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家长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情况。56.71%的家长偶尔布置额外作业;32.93%的家长经常布置额外作业;10.37%的家长不布置额外作业。“双减”政策出台前,家长给孩子报名文化课辅导的比比皆是,“双减”落实后,67.68%的孩子不再参加文化课培训,32.32%的孩子还存在文化课培训。如果学校在完成每日教学任务后免费开设美术、书法、舞蹈等非学科类培训,家长是否愿意取消孩子目前的课外培训安排这一问题的结果是:46.95的家庭愿意,他们认为可以在学习知识之余培养多方面的兴趣;38.41%愿意参加,因为觉得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安全;7.32%家庭愿意参加是基于孩子在学校有更多熟悉的伙伴的原因;4.27%的家长不愿意参加,是因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限,没有满意的;1.83%的家长不愿意,希望孩子参加一些学科类课外培训;1.22%的家长认为学校里的老师不够专业,不愿意参加。
31.71%的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基本符合改善家中孩子受教育状况的期望;28.05%家长认为“双减”政策比较符合改善家中孩子受教育状况的期望;25%家长认为“双减”政策符合改善家中孩子受教育状况的期望;15.24%家长认为“双减”政策不太符合改善家中孩子受教育状况的期望;没有家长认为完全不符合。“双减”政策后,家校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96.95%的家长会用到微信沟通;54.88%家长会通过课程作业的相关软件及小程序进行沟通;50.61%家长还是会选择打电话;15.24%的家长会选择发短信的方式进行沟通;10.98%的家长依旧喜欢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双减”政策实行后,家长主动和老师的交流频率也发生了变化,51.83%的家长与老师沟通更频繁;28.66%的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变少;19.51%的家长几乎不和老师交流。86.59%的家庭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更有效。13.41%的家庭认为没有之前的效果好。
5、开放共享 汇聚期望
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期望。有的认为孩子天赋异禀,基于很高的期望,家长也付出很多的精力;有的家庭认为孩子资质平庸,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不同的家庭都有着对孩子同样的爱,这就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
三、尝试策略创新 展现爱的教育
1、爱的教育渗透多学科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们对教师的教育存在认知偏颇。比如,学校在完成每日教学任务后免费开设美术、书法、舞蹈等非学科类培训,少数的家长不愿意参加,他们希望孩子参加一些学科类课外培训。教师在班主任的召集下,可以将爱的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当中去,让孩子们浸润在爱的教育中。做到眼中有爱,心中有大爱,让孩子敢说、敢学、敢创新。
2、融合德育创新课程
学校除了在班会课时给孩子讲解德育知识,还可以创设创新课程。比如20分钟的“家庭交流分享会”、“我是小主人”、“我的角色”等短小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以让多学科教师参与其中,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看他们在家中的角色以及提到家庭孩子们的自身反映。多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就成功了一版。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可以化身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其中,让自己和孩子在这样的短课中放松地、全身心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我想这应该是促进家校合作的新形势。
3、科技化家校沟通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的网络知识学习能力很强,而且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教师可以灵活地和家长沟通,通过多变的形式给家长和孩子新奇的感受,从而渗透爱的教育。比如通过微信、作业小程序、网上视频会议、网络才艺展示、网络诗朗诵等形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给老师的教育带来新鲜血液,也能让孩子在现代化、科技感的课程形式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和真心。
四、爱满天下 为人师表
“爱的教育”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照搬硬套,而是教师的脚踏实地和自我创新,敢于突破自己才能更好地成为更好地自己。这样的目标不光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老师。只有真正地爱孩子,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他们,才能以心换心,才能得到孩子们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与信任。让他们觉得老师也象妈妈一样关心他,使他们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当他们有了缺点、犯了错误,就愿意向我们倾诉,同时我们也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他成长中的问题,因为他毕竟是年幼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稚拙和顽皮。
参考文献:
[1]李迪.班主任要追求理智而有爱的教育[J].河南教育(基础版),2022(04):28-29.
[2]张惠娟.“生死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N]. 人民政协报,2022-03-30(011).DOI:10.28660/n.cnki.nrmzx.2022.002252.
[3]王妍.“爱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之例举[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06):14.
[4]廖圣河,房溶.论亚米契斯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爱的教育》的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219(33):61-66.DOI: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21.33.015
[5]陈之腾,薛婷彦.封莉容:躬行爱的教育[J].上海教育,2019(27):46-49.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