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人 习惯在养成

作者:查癸森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2 点击数: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生成才需要健康的体魄,养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是前提。然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时常发现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职业特点、教子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家养成的行为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一年开学后发现,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洗脸洗澡的孩子不少,不爱刷牙的孩子很多,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好吃零食、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读书、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环保意识淡薄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所好转。也有学生的卫生习惯还停留在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一旦放松监管就会呈现出不良的卫生习惯。我们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才能成功。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才有保证逐步养成。因此,在近两年的卫生习惯培养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育人。

 

1、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1.1每周一短信,家校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要求老师利用校讯通平台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条短信,阐述学校的教育思想,希望家长能跟上来,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更是特别要求。如:学校某班主任在20111116日给家长的短信中写道: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星期天回家请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显得特别野,不能静下来搞学习上的事,上课有一些孩子吃零食,下午打瞌睡的也特别多。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上几条短信都说过,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很多家长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1.2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每学期学校都要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学校领导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分类开家长会,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内容有教师自己亲自办讲座,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好榜样;请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孩子的家长来给其他家长传经验……这些既提高家长的素质,也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及时沟通,重点督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发挥对孩子的最大教育。而前提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从一年级到现在六年级,我校星期五放学都有一个习惯,如果学生在学校有问题,教师会把家长找来,交流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學校某班有一个女生,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跟乡下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卫生习惯特别差,入学后,既不喜欢洗脸、刷牙,头发时常也是乱蓬蓬的,课桌里的书籍、本子一团糟,衣服穿不到一天,准会脏脏的……为了改变这个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老师找来她临时监管的姨妈,请她帮助督促这孩子周末回家后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已经逐步爱卫生了,也能把书包整理得比较整齐了。

 

2.寓教于乐,学习养成

 

充分利用晨会、读报课、班队活动等阵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为主题的宣讲、督促活动

 

2.1活动育人。

 

班队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每学期至少五次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如何保护眼睛;如何洗袜子等小物件;如何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天的时间;如何提高晚上睡觉的质量……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生活习惯好了,也更爱卫生了。难怪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最喜欢班队活动课了,它教给了我许多以前不会的知识……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对于孩子来说,班级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如何让家更舒适,更温暖,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班级卫生好了,走进去让人感觉舒服了。

 

2.2环境育人。

 

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教室的布置,有队角、好人好事栏、行为规范栏、图书栏等等。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地让学生注意自己的习惯。班级老师和学生一起,美化寝室环境,在墙壁的四周贴上文明标语,如:讲文明、讲礼貌、团结同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

 

2.3责任育人。

 

建立班级监督岗为了强化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成立了值周监督岗,负责教室、公共区域的卫生监督。通过记录和星级学生评比挂钩。这样促进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开展个人卫生检查每星期都定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由值周卫生委员对每个学生逐个检查:是否经常洗头、洗澡;衣着是否整洁;指甲是否勤剪等方面来督促学生自己动手,整洁一身。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1循序渐进,形成训练。

 

从学生的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如一年级刚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注意用眼卫生。在低年级时逐步培养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乱扔果皮纸屑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年级要求学生自己做到勤换衣服、勤洗澡洗头,自己洗袜子等小物件,能够整理自己的床铺,清扫教室以及公共区域的卫生并注意保持。

 

3.2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摆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课间行为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要保持指甲、手、脸、衣服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终生受用的东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发展中的孩子可塑性大,及时施教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将继续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渗透到一日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的育人功能,持之以恒,促进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更好地养成。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