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组研究计划

作者:周海荣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组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明确小初衔接的知识结构和要点,确定学科素养的核心目标和培养路径。通过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科内容和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培训和专业团队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措施

 

1.强化专业素养提升机制

建立“集中研修+自主学习”双轨制培养模式,每月组织专题学习会,同步要求成员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通过阅读前沿文献、参与线上课程等方式,实现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2.深化课题研究内涵

基于上学期研究成果,采用“复盘—优化—迭代”研究路径:

复盘:系统梳理子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优化:针对衔接点分析、教学策略设计等环节提出改进方案;

迭代:将调整后的目标纳入新学期研究框架,确保研究方向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3.构建成果转化闭环

倡导“反思—记录—提炼”行动路径要求成员每周提交教学日志,聚焦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将典型案例、课堂观察等素材整理为结构化文档定期开展案例研讨与论文写作工作坊,推动研究成果向学术论文、教学指南等载体转化。

 

三、具体工作

 

1.系统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小初衔接教育理论等前沿知识

邀请学科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成员参与“跨学科教学理论”读书会,每月分享学习心得建立理论学习资源库,收录国内外经典文献、政策文件及优秀实践案例。

 

2.紧密贴合课程动态调整研究重点

开展“小初衔接教学现状”实地调研,收集一线教师与学生的真实需求优化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与评估标准建立“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效果反馈”闭环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3.建协作型研究团队

定期举办“跨学科教学沙龙”,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建立“课题组协作平台”,实时共享研究资料、教学案例与反思日志

 

四、研究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课题组学期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任务和内容。

3. 明确研究团队与分工,采取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负责人及跨学科协作机制,解读研究目标与子课题任务。

 

三月份:

1.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搭建

收集国内外关于学科素养、小初衔接教育、跨学科教学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及实践案例。梳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课程标准,提炼学科核心能力要求。

2.制定调研工具

设计教材分析模板含知识点分布、能力层级、衔接点标注。开发学生能力评估量表

3.教材文本分析

分学科开展教材内容分解,标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共性知识点。并形成初步衔接点清单,汇总分析结果,编制《小初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衔接点手册》(含知识点、能力点、教学建议)。

 

四月份:

1.跨学科关联性研究

召开跨学科研讨会,识别学科间共通能力绘制学科能力衔接图谱,标注小学高段与初中低段的过渡关键点。

2.策略设计

分学科进行具体的策略设计,并做好跨学科活动的开发和开展。

3.试点教学与反馈

在学校选取2-3个班级开展策略试点,收集师生反馈。修订策略方案,形成《小初衔接教学策略工具包》(含活动设计模板、评价量表)。

 

五月份:

1.全面实施与动态调整

扩大试点范围至5-8个班级,跟踪教学实施过程。针对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优化策略。

2.学生能力评估

开展前测与后测,对比分析数据。收集学生作品作为质性评估依据。

3.中期成果总结

撰写《小初衔接教学策略中期报告》,提炼有效经验。

 

六月份

1.策略有效性评估

运用SPSS等工具分析评估数据,验证策略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升的贡献度。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评价策略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2.制定改进措施

针对评估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培训建议。

3.成果分享

举办区域教学观摩活动,展示优秀课例。撰写学术论文、制作微课视频,通过学术期刊、教育平台发布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

1.《小初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衔接点分析报告》

2.《小初衔接教学策略工具包》(含活动案例、评价量表)

3.学生能力评估数据库及分析报告

4.区域性教学观摩活动记录与教师培训方案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