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总结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课题总结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研究》是我校承担的一项重要课题,该课题自成立以来,整个课题组的工作在校领导的关怀下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现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小结。本学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课题组在学期初就向每位成员提出加强理论学习的目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制订了与学习相关的系列要求:学习以后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批注,写下读后感,使教师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并组织专题讨论。学校还专门为课题组的老师征订了 “家校合作〞方面的报刊杂志。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教师的学习更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二)协同育人,慧爸雅妈进课堂,校外研学促成长
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邀请慧爸雅妈进课堂,家长是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把家长请进学校给孩子上课,是一种全新的家校共育方式。对孩子知识视野的开拓、实践能力的提升、良好品德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精心备课,准备了丰富的课件、视频及教具,内容涵盖了传统文化、当代生活、安全知识、健康卫生、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为学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盛宴。
我校还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研学活动。参观伊利苏州乳业有限公司,更好落实“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做到开阔视野、寓学于行、研学相长,最真的教育是实践,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参观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华7000年的丝绸文化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还开启了“小小牙医”体验营,在春日里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易懂的牙齿口腔呵护课。研学之旅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美好体验,行走的课堂,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的成长之旅。
(三)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研究
课题组成员利用每个月家长学校课程,邀请专家向家长们分享介绍家教经验和理论,更好地帮助一年级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课题组成员都坚持家访和家长校访,与家长共同商讨孩子的成长问题。利用电话以及短信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校本学期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孩子在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交给家长改变学生不良习惯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的素质,转变了家长的观念。如今,家校关系十分融洽,纽带,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四)注重点滴积累
及时上传交流,及时将课题研究的动向,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得失及学习的有关课题研究的学习资料心得体会等上传学校平台,以便课题组成员内部、课题组老师与其他老师、校与校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学习。
(五)实践结论
家校合作要建好两支队伍、一支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另一支是家长队伍建设。这两支队伍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教育好孩子。家庭是生命场的中心,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场所。年龄越小,家庭对他的影响越深远。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的磁场里成长、在爱与被爱中学会爱,在付出与接受中学会感恩。而我们的家校合作。就是为了家庭关系更和谐、家庭建设更美好而不断努力着。
家校共育,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有效的家校沟通,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发展,沟通技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沟通的有效性,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也促使家园共育与时俱进,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我们的家校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六)成果与思考
经过这段时间的课题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些较好的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成长。经过这段时间的不断学习、探索,教师们逐渐在研究实践中成长起来,学会了怎样搞课题、做研究,提升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沈梦兰老师发表论文《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
2. 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上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倡导者、行为的推动者、结果的分享者。学校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不能功能扩大化,不能承载过多的责任,永远代替不了家庭和社会教育。
3.本课题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互信共生的教育共同体,实现协同育人、整体育人、统整育人的目的,最终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